0571-85229858

留住和平里的“鼎博官方网站乡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留住和平里的“鼎博官方网站乡愁”

  “和平里”,这个人见人喜欢的名字,与古老的北京城相比,其实历史很短很短。

  今天的“和平里”准确讲应该叫和平里地区,因为它囊括了两区(东城、朝阳)几个街道管理的辖区。

  早在清代和民国时,安定门外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城郊地区。民国三十六年地图上显示,安定门外一带为郊七区管辖,除地坛、黄寺、兵营(总政位置)外,还散落着黄庄、小黄庄、马甸、七十兵工厂(今航天某部)等建筑群,绝大部分地段都是“荒郊野地”,所以“老北京”们都知道,安定门外是大坟场聚集地。在今胜古庄有埋葬皇太极七女的皇姑坟,在今13号城铁西侧曾有埋葬鳌拜的八大公坟等,据说清中前期小黄庄一带就是皇家专有的种植和陵墓基地。50年代末,笔者在化工研究院工作时,通信地址仍为“安外小皇庄北京化工研究院”。院北门外仍有没迁走的农户,门口有枪厂村门牌号。

  说到和平里就不能不提一下太阳宫。太阳宫是一个因供奉大明神(太阳神)庙宇而得名的地段,这一带大都以农为生,至解放前后,西至马甸桥,南起地坛北墙外,北至今北四环路,东达将台乡西界,这一带所有建筑群以外的土地,全部归太阳宫(公社)生产队管辖和种植,合作化时原有8个大队,柳荫公园北门外安华里一带即为8大队2小队种植地片,今天的整个和平街东路东西两侧都是太阳宫的农业用地。

  过去北京城的管理机构都集中在二环以里的老北京城内。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座古城,由于人口急剧膨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古城内的地面和房屋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于是中央政府决定将部分政府机关向城外扩散和转移,除了阜成门外三里河安排了几个部委外,还在安定门外安排了一些机关、学校和科研单位。为了搞好新北京城的规划建设,当时特意聘请苏联专家帮助规划建设。

  1952年朝鲜战争已近尾声,为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取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中国著名和平人士宋庆龄、郭沫若、彭真、刘宁一等十一人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并根据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国际和平保卫者的热诚建议,于1952年 3月联名邀请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和平人士共同发起了一次和平会议。1952年10月2日至1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苏、朝、蒙、印、日、澳、智利和墨西哥等及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三十七个国家的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告世界人民书”“致联合国书”“关于日本问题的决议”“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决议”“关于建立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的决议”等多项决议。

  为了纪念这个不平凡的和平会议,就把安定门外这个新规划的地区命名为“和平里”。当时中苏关系尚在蜜月期,中国特意聘请苏联专家帮助规划建设,为了给苏联专家提供一个安静方便的工作环境,就在地坛东北角、原和平商业大厦西侧建成东西并排的两座专家楼,两面坡式屋顶覆盖青瓦,两层楼的外墙由灰砖砌筑,外皮没有抹灰,楼内中间是南北向一米多宽的走廊,走廊两侧各有9间标准办公室,办公室楼层较高,采光通风很好,两楼之间留有活动空间。这里是“和平里”的诞生地,诞生在太阳宫农田上的这两座普通楼房,是“和平里”地区最早的“古老”建筑。

  自1952年开始,大规模的迁坟、平地、修路、建设由南向北逐步展开,一座座脚手架矗立起来。和平里修建的的第一条街道是今天的和平里中街,东西向街道东端路北是邮局,邮局西侧是很小的新华书店,路南是粮店和副食杂货店,中部路北修建了一个不大的诊疗所,承担着现场施工人员和先迁入的部分居民的诊疗重担。之后又在今东单菜市场位置修建了一座大型综合商场(棚),商场南边是和平里第一个国营饭馆,北部大棚里配置有副食、百货、理发、书店、照相、修理等便民服务摊位,极大地方便了和平里地区居民和施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现在稻香春路东的理发店、照相馆和新华书店都是1961年之后从那座大棚里搬出来的。

  大规模工程建设展开之后,苏联专家撤出那两座专家楼,西边那座楼成了和平里地区唯一的电话中继线所在地,内勤电话员大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他们承担着整个和平里地区的电话转接任务,当时每一个单位无论大小,最多只有一两部电话分机,所有对外电话联系都由这部总机转接。在西边那座灰砖楼西侧楼下,有几排东西向的简易平房,其中部分平房是修建化工部时的工地办公室,化工部大楼完工之后,部分房子交由下属的化工研究院使用。

  与和平里中街新区(1-6区)修建的同时,和平北路北边的一大片住宅办公都适用的二三层楼也在积极抢修抢建,工程完工后把这里定名为和平里七区,主要为林业部、对外经贸部等部分中央部委职工住宅用,原对外经贸部部长陈慕华也曾住在这里。之后化工部东西两侧的9区和兴化西里东里也相继竣工。

  在和平里19区建设基本竣工之后,56年、57年青年沟以北的一大片庄稼地也开始迁坟和搬家,从青年沟至今北三环路一带,将和平里延伸为和平街,路西由和平街10区、11区组成,路东由12区、13区、14区组成。

  经过七八年的施工建设,原先破破烂烂的村落被拆迁搬离,在一片农田上建设起了当时先进崭新的楼房,不仅改变了北郊面貌,也修建了许多机关、学校和科研单位,成为当时北京社会主义新区的标杆地段,凡有国外友人参观,外事部门总是把他们带到和平里地区参观访问。早期在这里修建的学校有54中(55年)、红旗学校(58年)、化工学院(58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56年),1958年开学的化工学院老校址在今路西石化规划院楼内,首期校长是李苏副部长。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后来搬到宣化,旧址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新校区。红旗学校后来改为171中学。

  在劳动部、林业部落户和平里之后,化工部也于1956年在今兴化东里挂牌办公。

  1955年煤炭科学研究院在和平街东侧的13区建立后,1958年化学工业研究院也在和平街12区正式成立。

  195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和平街11区建成后鼎博官方网站,5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和平街11区相继建成。在和平街西侧落户的还有中央乐团(56年)、东方歌舞团(62年)。

  和平里最早的诊疗所只有几间平房,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1961年将诊疗所迁到东城卫生防疫站的院内,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和平里医院。原先的诊疗所改变为东城区卫校。在今三环路北边原先有一座北京安外结核病医院,只有一栋三层小楼和几间平房,1984年将结核病院合并搬迁,1984年在结核病院旧址上修建了现代化的以心内科为主的安贞医院。中医学院北边80年之前是太阳宫乡的菜田和猪舍,1984年10月崭新的现代化中日友好医院开诊,至此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

  安定门外是郊区,过去的雨污水全靠依地势自然明沟排泄,基本没有专门的排水管道,和平里地区主要有两条排水渠道,一条是安定门外南北排水沟,南半段距离护城河较近,雨水顺势流入护城河,北半段地势较低,雨污水顺马路两侧排水沟向北自然排泄,为了马路两边的住户出入方便,就在安定门外不远处修建一座简易过人小桥,人们称它为头道桥,在地坛西门附近的小桥称二道桥,在蒋宅口附近的小桥叫做三道桥,这个地名一直保留到近百年后的今天。另一条东西向的排水沟就是今天的青年沟路的前身,雨污水自蒋宅口北边向东自然流淌,上世纪50年代时沟底宽约十几米,晴天水流淅淅沥沥,夏季大雨时节,雨水漫灌,行人车辆无法横渡,1963年夏天北京城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雨,青年沟里漂流着柴草木料和淹死的猪尸体,在元代光熙门附近泄入元代护城河。随着和平里新区的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青年沟被填平,修成宽阔平顺的柏油马路。

  随着和平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为了与三里河几个部委联系方便,1954年开通了由三里河到和平里的13路公交车,开始时和平里的终点站在原104路终点站车场东边,1955年向西延长至化工部大门东侧,后来终点站又返回和平里站,1961年13路车向北延长至和平街北口,13路车终点站在笔者居住的楼下呆了54年,

  直到2015年因线路延长,终点站移到小营。这是一条北京城里老站点保存最多、穿城面积最广、历史最长的公交线路老的终点站新增加了一条104路无轨电车,

  1959年又增加了108路无轨电车,这三路公交车成为和平里的人们上班、上学、到百货大楼、去北京站出行的必乘车辆。五、六十年代时,没有私人汽车,有辆凤凰(或永久、飞鸽)自行车那就是奢侈生活了,所以哪家丢失一辆自行车,就会成为派出所的重点案件,因此人们对这三辆公交车格外熟悉,同时满怀感情和留恋。

  转眼“一个甲子”飞驰而过,和平里的面貌一变再变,无论新楼变得多高、多豪华,在我们这一代人眼中,谁都代替不了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灰砖小楼,是它孕育了和平里,它见证了和平里六十年的发展和变迁,无论外界环境变得如何“荣华富贵”,她仍保持着百年不变、庄正大方的“北京灰”,让人看见心顺、高兴,舒坦。

  王同祯 男 1940年生。退休前供职北京市郊区旅游开发总公司。现为茅以升教育基金会北京古桥研究会会员,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北京历史地理学习和研究,发表过多篇专业及科普论文,曾出版过《老北京城》、《北京的桥》、《京水名桥》、《水乡北京》、《寺庙北京》、《九门深处轶闻多》、《萧太后》等专著。《闯北平》一书正在筹备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