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年毛主席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日趋严峻的国际局势下,为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所展开的一项历时17年之久的国防、经济建设。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东部一线地区的现状,大量一线、二线地区的骨干工厂、科研院校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地区,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豫西、湘西、鄂西、粤北等十三个省市建成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1964年8月19日,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在内迁的工程中提到了重点高校,高教部认真贯彻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决定将一线地区重点院校一分为二,分期、分批的迁往三线建立分校,高校分迁三线的目的有:如果发生战争,总校可以迅速转移到分校,这样不会因战争而影响办学,另外三线建设集中地区急需人才,高校的分迁承担起为国防军工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领域内迁的院校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南京大学,这其中南京大学的分校后期没有办起来。
华东化工学院是我国创立比较早的化工类高等院校,当时该校承担了很多国防尖端科研任务,因此华东化工学院成为首批内迁的四所高等院校之一。在确定内迁后,华东化工学院迅速做出反应,1964年10月,学院组建选址小组前往四川选址,工程代号652工程。
选址小组先后在四川内江、宜宾、彭州、资阳、乐山、灌县、自贡进行实地探测评估,最初将校址确定在自贡市自流井西北方向的黄家山,之所以选址在自贡,是因为三线时期,自贡内迁的三线家之多,其中化工系统就有2家落户自贡,这两家企业分别是抚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内迁自贡建立的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另外一家是由24家内迁单位联合成立组建的晨光化工研究所。另外自贡地下拥有丰富的盐卤和天然气资源,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三线企业培养人才,在三线企业集中区域办学的好处还有: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
652工程校址确定后不久的的1965年3月31日和4月11日,黄家山所在的地区发生两次地震,频繁的地震活动使652工程需要另择校址,因为学校实验室有大量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加上很多实验室的仪器都很精密,如果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果不可想象。地震发生后不久,652工程办事处又开始新一轮的选址,经过多个日夜的奔波,最终将校址选在自贡市西南30多公里的邓关黄坡岭。
1965年8月初,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建设破土动工,校园整体占地面积为405.02亩,工程的设计单位为华东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是四川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65年10月7日,各路援建单位全部赶到工地,652工程进入全面的施工阶段。工程本着“高标准、高质量、低造价”的原则,尽量压缩工程面积,节省预算。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工程被迫停工,当时已经完成总建设任务的44.74%(43995平方米),两栋教学楼、宿舍楼处在土建阶段,尚未封顶,建设者们陆续回到了原单位。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随后的6至8月期间,双方又爆发了塔斯提、八岔岛、铁列克提等一系列冲突,大战一触即发,我国也在这期间加强了战备,停建的三线项目重新启动。
1969年10月26日,中央重启652工程,将华东化工学院和在川建设的分院下放到上海市领导,1972年4月21日,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则改称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1972年底,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建设完成,随即600多名上海化工学院的援教教职员工陆续赶到自贡分院。
1973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当时设有10个专业,分别是放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稀有元素、石油及天然气、无机物、硅酸盐、基本有机合成、塑料、燃料、有机合成专业。同时还设立四个专门化,分别是辐射化学、普通化工机械、染料、化学制药。分院还配套有菁染料实验室、塑料科学研究基地、物化科学研究基地,很多专业都是总校和分校同步招生,同时教学。
除了常规教学外,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还开办有工农兵学员班、短训班。工农兵学员都是地方政府、部队从政治过硬者中推荐产生,工农兵学员班主要开设的专业有化工机械、石油化工、高分子、无机物四个专业。从1973年到1977年,共培养了五届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805名优秀人才。短训班主要设立英语、日语、数学、化学、物理、语文、热工仪表、机械制图等专业,在川期间,先后有1789名短训班学员毕业。从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毕业的学生大多被分配到三线军工企业中,成为科研技术骨干,完成科研项目72项,为三线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9年1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长期敌对,国际形势发生改变,三线建设开始进入到收尾阶段。同年7月24日,教育部决定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分院迁回上海。当时有在校生689名,他们全部调剂到上海总院继续完成学业。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迁回上海后,四川省利用分院的校址成立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化工学院的起点非常高,首先他们沿用了原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的所有校舍,另外分院将241名教职工留了下来任教,还将大部分(4347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留了下来。返回上海的教职工有的返回原岗位,有的分配到其他院校,还有一部分被调往外省工作。搬迁和交接工作一直持续到1982年7月3日才全部结束,652工程画上了句号。
华东化工学院四川分院从建设到办学,再到搬迁鼎博官方网站,一切都是听从国家的号召,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一切围绕国家的战略需要,当年在黄坡岭创业办学过程中所铸就的“勤奋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原上海化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原四川化工学院)根脉相连、共展宏图的源泉和力量,三线人建立不朽的功勋应该得到歌颂,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所铸就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更应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