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技工院校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宗旨,其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结合近三年来的有关公开数据和部分地区的就业质量报告,本文从的基本结论。同时,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和工作建议。
技工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的重任。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51所,在校生445万人,在校生规模和开展职业培训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0年,我国技工院校交通类、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人数的26.9%、14.5%和11.2%。
2021年,交通类、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仍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人数的24.6%、15.5%和11.7%,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占比有小幅度增长。
2022年,交通类、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依旧稳居前三,分别占总人数的21.6%、14.8%和12.3%。信息类毕业生三年内人数占比稳定增长。
此外,财经商贸类、服务类和电工电子类三年内稳定位列四至六位,能源类、医药类、建筑类和文化艺术类三年内稳定位列七至十位。近年来,服务类专业深受广大技校学生喜爱,毕业生人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21—2022年连续两年毕业生人数位列第四。同时,轻工类和化工类毕业生人数增长态势明显。
从毕业生去向上看,主要有直接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升学深造。除了部分技工院校毕业生升学深造或应征入伍外,其在第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占绝大多数,占比分别接近24%、75%。
在升学和应征入伍方面的特点有:一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可以通过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对口单招、职教高考、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方式实现升学。二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兵员征集中比例也不断扩大。根据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等同大学毕业生优先批准入伍。当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应征入伍,在政策落实上都还存在一些障碍,有的省份对技工院校学生参加升学教改项目有限制(例如,多地规定高技毕业生不能“专升本”),有的省市规定技工院校学生参军要在原兵员所在地而非技工院校所在地办理等。
就业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紧密关联,从事社会劳动赚取相应收益的经济活动。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要从:求职难易(初次就业率)、人职匹配(专业对口率等)、就业稳定性、福利待遇、企业评价(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前景等客观和主观两个大方面七个维度去衡量。
从近年情况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人数增加、就业率高、本地就业多、高度对接产业、就业薪酬稳步提升等特征。
随着各省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为紧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约44%的受访企业表示“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另据统计,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个企业岗位“争抢”。
因此,虽然技工院校毕业生数已经持续多年超过100万人(2022年毕业生有120.8万人,预计2023年将超过130万人),但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依旧持续保持高位。2021年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含直接就业、应征入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等)达到97.2%,其中大多数是直接就业(受雇全职工作),以及少量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应征入伍等情况。就业对技校毕业生来说相对容易,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被企业“预订”。
根据2020年《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全区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超过87%(综合就业率计算方法为:受雇全职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在广东技工院校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有多家单位愿意接收他们,技校生“多岗等一人”现象普遍存在。其中1~2家的占41.43%,3~4家的占33.29%,5家以上占19.91%。这表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充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还在扩大。
人职匹配可以从对口就业率、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能岗匹配情况来考察。专业对口就业就是毕业生选择的工作与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有较大的相关性。调査数据显示,2018—2020届广州技校毕业生整体专业对口就业率为75.6%。毕业生就业专业与就业岗位“很相关”的占比31.93%;“一般相关”的占比43.67%;“不相关”的占比24.40%。《2020年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广西技工院校学生对口就业率为75.19%。调研还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达93.33%,能岗匹配度高达97.06%。人职匹配度高说明技工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也能更好发挥毕业生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实现毕业生自身价值鼎博官方网站,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
就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的判断。2018—2020届广州技校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为95.86%。其中,很满意的占40.15%;一般满意的占55.71%。另一项对广东14所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中也显示大部分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2020年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也表明,毕业生就业平均满意度为96.05%。
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评价主体是用人单位的管理者或者人力资源经理,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工作质量等因素的一种主观感受。某机构在做第三方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中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10个方面请用人单位做出判断,根据调研结论,2021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反映总体良好,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予以充分肯定。2018—2020届广州技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高达98.65%。其中,满意的占71.03%,一般满意的占27.62%,不满意的占1.35%。
技工院校培养技能等级最高可以达到预备技师级(技师),技工院校的学制分为2~6年不等,初中起点学制培养高级技工为五年制、预备技师为6年制以上。①从企业需求看,更希望招聘高级工,五年制学生特别受青睐。据安徽部分技工学校反映,如果技能能级达到高级技工及以上水平,那么,无论是老牌国有大型企业,还是像行业龙头新秀,都可以随便挑,实习工资就有五六千,转正后八千到一万出头的大有人在。
员工的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收入,是劳动者为劳动付出所取得的正当收入。2019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技工院校毕业生不同技能层次对月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而且呈现出高技毕业生比中技毕业生的月收入要高出400~800元。广州近三年技校毕业生税后月薪资在3000~3800元的占比28.68%;3800~4500元的占比19.22%;4500~5000元占比17.93%;5000~6000元占比15.76%;6000~7000元占比6.84%,7000元以上占比11.57%。
最新的调研表明,技工院校毕业生近三年来的收入待遇实现稳定增长,年增幅达到8%以上。由于技校毕业生可胜任技术岗位、其起薪也逐年提升,月平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知名企业月平均收入达6500元以上。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部分毕业生入职华为、珠海格力、东风日产等,最高月薪超过1万元。同时,多数毕业生能够享受其他福利待遇。
工作条件具体包括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工作时间、工作氛围、工作强度和人际关系等。工作条件的好坏也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调研数据来看,毕业生工作的环境安全度相对比较高,达95.5%。在工作氛围上,毕业生喜欢当前公司工作氛围的占51.43%,认为工作氛围一般的占44.48%,“不喜欢”当前工作氛围的仅占4.19%。
在职位晋升和加薪方面,调研数据显示,技工院校毕业生认为有晋升或加薪的占70%以上,民营企业晋升或加薪较快,有27.95%考核期过后就会给员工加薪,而半年内加薪或晋升的比例达到47.57%,毕业一年后晋升的比例更高,达67.08%。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提供“入职岗前培训”“师傅带徒弟式培训”和“定期系统的考核及培训”等各类培训。近年来,技工院校围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和新业态开设的一大批新专业,如数控技术、轨道交通、3D打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新媒体应用、康养服务等新专业,专业技术技能含金量越来越高,职业荣誉感越来越强,工作环境也明显改善,早已告别了人们心目中的“苦、脏、累”的刻板印象。
技工院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直接就业率是各类型各层次职业院校中最高的,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向好。从2021年数据来看,同期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5.02%,直接就业率为38.44%;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9.2%,直接就业率为59.8%,综合就业率为69.5%②。
当下,很多职高生、中专生,甚至高职生更多都在忙升学,并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直接就业人数占比持续下降。
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将就业状况传导到技工院校,并及时更新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增补新专业,指导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
技工院校则秉承“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并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的过程中精准把握了需求,提升了服务就业创业的能力。
所以,技工院校毕业生更为普遍地呈现“快就业”和“好就业”现象,毕业后直接受雇就业仍然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去向的主体。
技工院校能否在当地和行业内立足,是否得到重视和支持,关键在于能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缓解技能人才短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上有所作为。
总结各地经验,多数院校能面向需求,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开设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服装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的专业,积极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技工院校非常关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职业、新技能需求,能务实安排教育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反映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技工院校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学完一个专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强且务实,适配度高,上岗即可上手。
目前,技工人才数量的不足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技工院校和企业联系紧密,校企合作是其基本办学制度,校企双方以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校企股份制合作、企中校、校中企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教学标准、生产实训等方面与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企业冠名班、订单班、学徒班等方式实行定向、定岗培养,实现学生好就业、企业得人才的共赢局面。
通过“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机制,技工院校培养出了大批中、高级以上具有高超技术技能的复合应用型的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这些是技工院校保持高就业率的关键所在。但技工院校毕业生呈现高质量就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施策解决。
调查表明,毕业生的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潜能和就业稳定性等,需要进一步提升。
调查表明,从事一般性技能工作劳动者薪酬待遇普遍不高还是现实存在,福利待遇还不够全面,例如:享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偏少,这与非国有企业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一定关系。
一是工作条件上看,需要加班的毕业生占调查总量的82.33%,部分民营企业,并没有完全做到一周休2天,存在加班加点现象,劳动强度仍然较大。二是职业发展前景(具体包括了岗位晋升、增加劳动报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以及攻读高一级学历的规划与机会)不明朗。有18.42%的毕业生觉得企业没有提供任何培训,在终身教育培训方面,在读或者已完成学历、技能提升的比重不够。
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年限和离职率两个指标可以判断就业稳定性。研究数据表明,虽然技工院校学生直接就业率较高,但学生成为一名工作者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稳定性却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劳动合同的调查发现,劳动合同期以一年期的居多。在离职经历调查中发现,入企以来,从没有离职的占46.87%。职业生涯中离职1~2次的占47.75%。有少量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不到半年就选择了离职。接近10%的技校生会在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变化,也包括工资待遇不符合心理预期、工作环境不适应、工作量大、企业人文环境需要改善等。
上述问题说明,技工院校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待健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要从促进供需匹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两方面入手,再辅以其他必要措施,有如下可行的做法:
一是持续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二是引导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技能人才使用方面要发挥引领作用,将技能与薪酬待遇和分配挂钩,切实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使技能真正成为劳动市场的硬通货,这是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关键举措。三是消除在招生和学历等方面的区别对待,应尽快将技工院校纳入统一招生平台,提高技工院校生源质量。
一是支持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加强对接,积极面向企业职工、各类就业重点人群、新职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竞赛集训选手等开展培训,增强技工院校获取就业岗位信息、推荐就业、开发技能课程的能力。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倡导全过程校企合作,力求在合作中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个方面共赢。推行“四帮两让八共同”③的校企深度合作经验,创新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注重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一是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将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清理有关政策障碍,加大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行业龙头企业招用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力度,营造“就业友好型”经济环境。二是建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长期监测体系,将就业创业质量纳入技工院校工作评价体系。三是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对就业不达标的专业,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
一是从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建设,提供更多就业信息。二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合作,加强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增强其择业技能;做好就业跟踪服务。三是建立健全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创新培训师资培养,加强创业培训,具备条件的技工院校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载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有关创业创新大赛,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